新中国成立六十年 长沙工业跨越四大步
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,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、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加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,既是创造财富的过程,更是提升社会文明的过程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长沙开始工业化的起步,虽然当时遭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,但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的成就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适时作出了加快长沙工业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,对长沙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。60年来,长沙工业乘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劲东风,劈波斩浪,奋勇直前,引领湖南工业又好又快航行。
一、60年来长沙工业跨越四大步
建国以来,长沙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经济总量超常规跨越,质量效益明显好转,产业集群初步形成,工业园区日新月异,项目建设稳步推进,科技创新成效显著,开创了长沙工业发展的新局面,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、率先发展,充分展示了湖南新型工业化排头兵的标杆和带动效应。
一是经济总量超常规跨越。60年来,长沙工业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跨越了从起步到百亿,从百亿到千亿,从一千亿到四千亿四大步:建国初到1991年的四十三年,工业陆续兴办了兵工、电器、纺织、造纸等企业,但规模都很小,1978年还不到20亿元,1991年跨越100亿元;1992年到2004年的十三年,从100亿元跨越1000亿元;2005年到2009年五年将跨越4000亿元大关,2008年已经达到3230.84亿元。每一步跨越,增量变大,周期变短,增速变快。
二是工业生产高速高效运行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工业总产值由19.7亿元增加到3230.8亿元,年均增长17%,占到了全省的四分之一;规模工业产值由14亿元增加到2687.7亿元,年均增长17.4%;全部工业增加值由6.37亿元增加到1311.3亿元,年均增长14.4%,占全省的30.6%;规模工业增加值由4.9亿元增加到932.78亿元,年均增长17.1%,占全省26.1%;规模工业利税由1.57亿元增加到544.37亿元,年均增长19.5%。2008年,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95户,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位提升2位,三次产业结构改写为“二三一”,工程机械、新材料、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,首次出现了1户过300亿元、2户过200亿元工业企业,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.9%,为全市GDP登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三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。改革开放前,我市工业结构不优,没有形成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,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、汽车及零部件、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、中成药及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。2008年,六大产业集群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86亿元,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0.4%,增长38.6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.7个百分点。工程机械、新材料、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,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速,实现销售收入494亿元,增长66.6%,实现利税57.5亿元,中联、三一、山河智能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超过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1/10。
四是工业园区不断扩张。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筹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,工业园区从无到有,先后建设了布局合理、功能齐全、特色分明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、9个省级工业园区和若干个市级园区,园区实际开发面积84平方公里,拥有工业企业1219家。其中经开区的工程机械、汽车制造,高新区的新材料、电子信息,浏阳生物医药园的生物医药,望城食品工业园的食品饮料,隆平高科技园的新材料等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,配套产业比较完善。2008年,全市“两区九园”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,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.5%,同比增长37.1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.8个百分点。园区经济由弱变强,带动了长沙经济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提升,2007年“两区八园”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22.13亿元,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9%,增长40.9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.4个百分点。
五是工业项目稳步推进。1978年以来,全市不断加大项目开发、建设力度,开发建设工业项目累计超过4000个,完成投资2400亿元,年均增长24.1%。30多个国家(地区)来长沙投资建厂,先后引进可口可乐、博世公司等全球500强企业,为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20.75亿元,增长36.73%,高于全社会8.9个百分点,中航飞机起落架、众泰江南、陕汽重卡、三一宁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动工建设。
六是技术创新成效显著。到目前为止,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,占全省的46%,省级技术中心40家,占全省的43%,另有市级技术中心69家;获得国家级工业品牌29件,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,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位,在国家权威发布的“全国各城市中国驰名商标排行榜”中,长沙排第10位。2008年,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各类新产品877项,实现新产品产值42.3亿元,同比增长40.1%,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速度高出6.8个百分点,连续三年保持40%以上的增长。
二、坚定战略,顺势而为,摸索了新型工业化的新途径
多年来,我市坚定不移实施“兴工强市”的战略,从政策推动到投入保障,从培育龙头到园区建设,从改革创新到招商引资,顺应潮流,坚持有所为有不为,探索了“六轮齐动”的新型工业化之路。
一是政策推动。特别是2001年以来,市委市政府实施“兴工强市”战略,先后推出了《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》、《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》、《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》、《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》、《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》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,为全市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
二是产业带动。围绕兴工强市的战略目标,依托六大产业集群、十大标志性工程, 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以上资金,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、重点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,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,并且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发展。近年来,仅项目扶植,市财政累计投入引导资金4亿元,扶植77家企业的109个标志性重大项目,直接带动项目社会投资249亿元。
三是改革促动。2002年起,市委、市政府大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,到目前已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176户,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2.5万人,占市属国有企业人数的87%,改革释放了长沙工业原有资源的巨大能量,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,为长沙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。2008年,市属国有企业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不足1%,实现了历史性突破。
四是园区拉动。2002年市委、市政府作出了“园区兴工”的决策,2006年完善制定了“两区八园”的中长期发展规划。同时,强化对工业园区的考核管理,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体系,由市经委实施严格的考核,从进一步优化布局、理顺体制、创新机制、改善环境等方面出台若干政策意见。到2008年,我市园区土地开发面积84平方公里,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50亿元,入园工业企业1219户,从业人员14.1万人。
五是项目启动。以项目建设作为战略重点,在项目开发、招商、融资上很下功夫,解决好项目来源问题;科学规划布局,切实保障用地,加快征地拆迁,解决好项目摆放问题;论证并尽快启动拟建项目,抓紧新建项目上马开工,加快在建项目竣工投产,解决好项目进度问题;加强组织领导,分解目标责任,注重协调服务,强化督促落实,解决好项目推进问题。2008年全市计划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44个,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3个,25个市属重点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207亿元,当年计划投资67.29亿元,全年完成投资57.16亿元,累计完成投资120.46亿元。
六是上下联动。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体制创新,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、由3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长沙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,下设办公室(设在市经委),加强组织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协调服务,全力破解资金、土地、手续以及生产要素难题,从2005年开始每年7月定为全市“工业服务月”,主要领导挂帅,各部门和各区县(市)、园区参与,为标志性工程企业和重大项目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。在2008年的服务经济建设百日大行动中,全市共收集到报请市领导解决的问题235个,解决221个,占94%。
三、把握机遇,乘势而发,领跑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
我市将以建设“两型社会”为契机,大力培育产业优势,推进集群发展,不断优化工业布局,突出先导区建设,努力转变增长方式,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,全面推进工业二次创业。到2012年力争实现“六个明显”,即工业园区明显壮大,产业结构明显改善,投入强度明显加大,创新能力明显增强,节能减排明显好转,经济效益明显提升。
(一)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核心,推动工业的整体规模实现新的跨越。
1、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。以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,致力推进“千百工程”——“千亿产业集群,百亿企业方阵”,同时,改造提升食品烟草、建材陶瓷、纺织服装、花炮等四大传统产业。
2、扎实推进“双百工程”。既抓工程机械、汽车及零部件、烟草等现有百亿元级优势产业集群的重点调度,又抓数字电视、远大住宅、铜铝材深加工、新能源项目等新兴百亿元级产业集群的培育。围绕工程机械、汽车、家电等优势产业集群,重点扶植本地100户提供关键配套件、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能力的核心配套企业。
3、实施领导挂点联系制。对六大产业集群实行“一个产业集群、一名市级领导、一组工作班子,一套工作方案” “四个一”的挂点联系制。以优势核心企业为龙头,以配套企业为支撑,通过突出重点,分类指导,一群一策,对六大产业集群逐个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,研究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,组织产业招商,全方位搞好产业服务。
(二)以工业园区为载体,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实现新的整合。
1、进一步优化布局。按照“三区三带”的总体构架,远景规划45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,其中高新区和经开区各100平方公里,金州大道产业经济带80平方公里,生物医药园60平方公里,其它园区根据需要,在落实规划的基础上适时调规、扩规。着眼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加工基地,按照注重特色、错位发展的原则,明确园区产业定位。
2、进一步理顺体制。充实园区领导力量,精简园区内设机构,整合部门派出机构,确保有关手续在园区内及时办结。理顺财税关系,不断增强园区财政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,激发各方面支持企业发展、培植新兴财源的积极性。
3、进一步创新机制。公开选拔充实优秀人才,推行全员聘用制,适当拉开收入差距,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。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,盘活园区现有资产,扩大融资规模,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。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,加强对工业园区分类考核。
(三)以项目建设为抓手,推动长沙工业投入实现新的飞跃。
1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战略重点。重点抓好抓投资过10亿元、产值过20亿元的核心工业项目,投资过亿元的六大产业集群重大配套项目,即将竣工投产的重点项目。
2、充分释放项目最大产能。通过重组壮大一批,配套带动一批,引进提升一批,着力建设战略投资项目、成长性好的集群项目、竞争力强的优势项目,并且尽快投产达产,释放新的产能。
3、扩大融资渠道。指导企业上市融资,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工业,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工业,加大财政引导资金投入,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融资难题。
(四)以自主创新为主线,推动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的突破。
1、加强政策引导。研究制订《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规定》和《企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,完善技术创新项目库,建立健全区县及园区的创新项目调度系统。
2、推动创新提质。重点支持一批企业技术中心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、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、关键共性技术课题,组织关键技术、共用技术和通用技术攻关,建立公共试验和检测平台,提高自主创新、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。
3、实施品牌战略。全力引导企业打造全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,运用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,在国内外树立我市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提高市场份额。
4、狠抓节能降耗。建立节能降耗激励和约束机制,实行项目能耗评估和审查制度,加强管理与考核;设立节能降耗专项资金,重点支持能源合理利用和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,引导“两型产业”发展。
(五)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,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新的提升。
1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。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,在研发设计、现代物流、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等方面实现集成配套,强化区域的产业服务功能,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。
2、夯实工业服务平台。强化服务意识,创新服务手段,提高服务水平,增强服务效果,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简化项目审批手续、缩短审批时限、减轻企业负担以及鼓励扶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文件。
3、加强工业服务载体建设。制订相关服务标准,打造工业专业化服务品牌,引导区县、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网站、企业服务中心等工业服务平台。
我们完全相信,长沙工业经过“十一五”或更长一些时间的努力,一定会直挂云帆,乘风破浪,勇立潮头。